佐丹奴半年度盈利下滑約38% 零售環境疲弱“背鍋”?
港資服裝品牌在服裝市場中逐步迷失,何時能突破低谷。
7月15日,佐丹奴國際發布盈利預警,截至2019年6月30日止6個月內,集團股東應占溢利減少約38%。
佐丹奴發布的公告中稱,預計集團可能會錄得基本經營溢利減少約28%,或經采納于2019年1月1日生效的新增香港財務報告準則第16號租賃后。
同時報告指出,佐丹奴盈利下降主要來自于大中華地區,主要歸因于零售環境疲弱及中美貿易摩擦導致這些地區市場情緒不佳。
其實,佐丹奴近幾年業績一直處于下滑的態勢,2019年第一季度銷售額實現12.99億港元,同比上年下降10.8%,而大中華地區銷售額下跌17.7%。同時,佐丹奴指出銷售額下滑因溫暖天氣影響及貿易摩擦。
但天氣和零售環境疲弱真的該“背鍋”嗎?
成立于1981年的佐丹奴,定位于中低檔休閑服飾零售,1991年于香港上市,1993年進軍內地市場,開設了特許專賣店,在服裝市場中占領大半江山。發展勢頭迅猛的佐丹奴相繼進入新加坡、馬來西亞、緬甸、泰國、新西蘭等國家,并建立自己業務,曾一度被稱為“亞洲的GAP”。
隨著優衣庫、Zara、H&M等國際快時尚品牌進入中國市場后,佐丹奴失去了本有的風頭,業績也逐步下降。2014年-2018年,前三年佐丹奴的營收持續呈現負增長,后兩年即使有增速也僅僅是處于5%以下的個位數增長。
走在大商圈及商城基本難以看到佐丹奴門店的身影,基本清一色都是優衣庫、Zara、H&M居多。據佐丹奴公布數據顯示,2019年一季度的門店數量913家,相比巔峰時期的2000+門店的規模,佐丹奴的發展呈現出步履維艱的態勢。
佐丹奴在發布業績時曾多次表示,業績的下滑多與零售環境及天氣影響。其實不然,走進佐丹奴的門店,發現服裝設計沒有特色、風格單一,且沒有潮流感可言,真的是70、80年代的時尚模式。但如今消費市場早已改變,90、00后年輕人成為主導,而需求也隨之改變。
如果佐丹奴持續維持原有的品牌定位,產品沒有個性化、時尚化、潮流化,失去的不僅是市場了,更可能被淘汰。
在服裝市場中沒落的不僅僅是佐丹奴,還有堡獅龍、真維斯、思捷環球、I.T等曾經風靡市場的港資品牌。I.T的香港門店銷售持續走低;真維斯2017年全年銷售下降、大幅裁員;堡獅龍業績的連年下滑,每一個品牌的發展狀態都在訴說著港資服裝品牌的節節敗退。
即便港資服裝品牌們努力在市場中獲取其生存之道,通過關店、打折模式來收獲消費者的方法,發展三四線市場,但取得的效果都是甚小。
相比日本優衣庫品牌,業績連年創下歷史新高。2019年前三季度,優衣庫綜合收益達1157.08億元人民幣,大中華地區成為品牌全球市場中表現最為強勢的。
優衣庫成立于1984年,同樣帶有上個年代的氣息,但為何它能年年實現業績突破?
首先,優衣庫善于深度開發百搭的基本款,經典耐看,且面料非常舒適;
第二,優衣庫開發產品時注重科技含量,Arise系列、防曬衣、速干衣等系列加入技術的同時也不會忽略其時尚性,在消費者中非常受好評;
第三,優衣庫非常懂年輕消費者,持續推出具有IP的UT系列,每次推出的系列都極具話題性,用IP文化來俘虜消費者。
而國內的休閑服飾品牌常年執著于自己品牌本身,忽略消費者的需求,沒有進行產品的革新,只能一步一步走向沒落了。新一代消費者的崛起,他們對時尚消費有著新穎的需求且對品牌愈發挑剔,香港傳統服飾品牌不懂得創新只能被這部分消費者拋棄。